“能”者为师 “源”于使命——记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团队

时间:2020-12-24 点击数: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京津冀区域能源安全,是能源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新型制冷与燃气高效利用技术”科研团队,正是源于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建立的一支队伍。团队成员主要由杨俊兰教授、刘凤国教授、李军副教授以及团队其他老师组成。团队科研方向主要包括:(1)新型制冷与热泵技术;(2)高效低氮燃气燃烧及控制技术;(3)燃气输配及燃气安全技术;(4)新型高效换热器研发技术。

1、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

团队教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无论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还是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团队教师都认真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能源教师,时刻牢记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理念,了解国家国际能源形势和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杨俊兰教授指导的学生曾获市级优秀毕业设计;刘凤国教授主讲的燃气燃烧与应用获得校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李军副教授曾获得2019年校级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毕业论文管理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团队其他教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和指导教师荣誉。

无论工作业务多么繁忙,杨俊兰教授每周召开研究生例会,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课题、论文和学习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刘凤国教授,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年来一直坚持和研究生共同搭建实验平台和新产品样机。李军副教授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悉心指导并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项。

2、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

几年来,团队成员鼎力合作,共同促进,取得了多项可喜的成果。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团队教师的辛勤付出、是开拓创新的理想追求,是对科研的拳拳之爱。

杨俊兰教授2020年获得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主持的“自然工质CO2跨临界热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CO2是环害制冷剂的永久替代工质,对保护臭氧层和减少温室效应意义重大。自然工质CO2热泵系统以跨临界循环运行,制冷剂在气冷器中进行无相变变温放热过程,温度滑移非常大,可以提供高达65-90℃的热水。自然工质CO2热泵系统比传统热水机组高效节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凤国教授2012年入选“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7年入选天 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主持的省部级课题“民用天然气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及应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聚焦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城镇天然气应用燃气设备能效和氮氧化物排放问题,研究了燃气燃烧过程NOx的生成途径,开发了新型水冷式防回火技术,燃气采暖热水炉采用该燃烧技术时,氮氧化物排放可以达到北京30 mg/m3的排放标准(优于欧盟五级排放标准),实现了天然气燃烧的高稳定性,并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

刘凤国教授与国内知名空调和供热生产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青岛海尔集团合作成功开发了首台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燃气热泵制热及供生活热水机组”。该机组可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和过度季节供生活热水,一次能源利用率高达150%。不仅可以实现天然气的高效利用,而且可以解决夏季空调用电调峰问题,有效缓解城市电力供应不足,同时也实现了天然气的用户调峰。

李军副教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现为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科技委员会委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城市燃气协会“金牌讲师”,“优秀培训课程”。承担着天津市燃气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部分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上岗培训工作。同时,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了“无人机在高压燃气管网巡检中的应用”、“城镇高压燃气管网供气可靠性分析”等多项企业委托课题,曾获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二等奖。发明专利“事故工况下高压燃气管网节点实际流量的确定方法”成果得到转化,合理解决了高压环状燃气管网在事故工况时管网减供气量计算的局限性。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型制冷与燃气高效利用技术”科研团队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能源发展形势,将一腔热情灌注于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中。今后,团队教师将砥砺前行,团结合作,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服务于社会。

Copyright  2021 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6号天津城建大学行知楼6楼  联系方式:022-2308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