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打破语言沟通壁垒,凝聚文化认同,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组织开展“四海同音・筑梦同心”主题实践活动。能源学子们带着对语言文化的热爱与责任,走进中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推普活动。他们提前研习推广技巧、打磨教学方案,怀揣着让语言之桥跨越山海的热忱,决心用青春力量让普通话在更多土地上绽放光彩。
22建环2班 成列曲珍
地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尼巴村
暑假期间,成列曲珍回西藏家乡村庄,以挨家挨户形式推广普通话。村里多数村民习惯用藏语,不少人学普通话时发音拗口、记不住词义,零基础村民学习难度更大,但村民渴望学习的神情,给了她十足动力与决心。活动中,成列曲珍身兼推广者与协调者,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调整方法:对发音困难者,用藏汉双语切换拆解发音,借藏语词义类比助其理解;对零基础村民,从“你好”“谢谢”等日常短句入手,结合场景手把手教学并配合手势。在调整尝试中,她学会随机应变,也让学习不再枯燥,村民从羞涩不敢开口,逐渐主动练习,不少人已能用简单普通话交流。
通过此次实践,村民初步掌握了基础普通话用语,实现了能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目标。当活动结束时,看到村民们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向她轻声说着“谢谢”,那份带着成就感的笑容,让成列曲珍内心满是鼓舞。未来,她计划进一步积累农村普通话推广的实操经验,结合此次发现的村民学习特点,探索更适配农村场景的教学方式,比如融入更多生活案例、简化学习步骤等,持续投身普通话普及工作,让更多地区群众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真正助力打破语言隔阂,实现沟通无障碍。

23能动1班 马文瑄
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村委会
暑假期间,马文瑄在社区开展助力老年群体学习普通话的实践,通过“灵活化、碎片化”的个人服务模式开展活动。过程中,活动前期她走访社区居委会并与邻里长辈交流,发现当地老年群体因普通话薄弱,在就医、线上办事、与外地亲属视频时存在障碍,据此准备了“高频场景用语手册”和“大字版拼音卡片”方便长辈学习;实践阶段,她每天傍晚在社区凉亭或村口长椅,以“聊天+教学”形式,每次聚焦1-2位长辈,先倾听其沟通痛点,再教读实用短句、纠正发音,结合生活实例辅助记忆,整个假期累计服务15位长辈,其中8位能独立完成简单日常沟通。
通过此次活动,马文瑄认识到老年群体普通话学习的需求和困难,切实感受到他们在沟通上的痛点以及对融入现代生活的渴望。未来实践团成员会继续完善手册、优化推广方法,继续以个人力量搭建语言桥梁,帮助长辈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24建环1班 麦尔旦·努尔麦麦提
地点:新疆喀什疏勒县阿拉力乡
今年暑假,麦尔旦在家乡喀什积极开展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农户,专注教导孩子们学习普通话,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过程中,他走进村民家中,从基础拼音教起,灵活运用编儿歌、做游戏、展示口型图等多种方式,耐心帮助孩子们纠正方言发音,并通过“看图说词”等互动练习强化记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显著的进步令他深感鼓舞。除了课堂教学,麦尔旦还积极向孩子和家长宣讲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细致解释普通话在促进沟通、提升学习效果以及拓宽升学和就业渠道方面的关键作用,成功转变了部分家长最初对普通话学习重视不足的观念。实践中,他虽然面临孩子发音习惯难改、部分家长支持度不高等现实挑战,但每当听到孩子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表达,或感受到家长态度的积极转变,他都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通过本次推普实践,麦尔旦不仅深切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推广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也认识到推普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方法,更离不开耐心与温度。同时,他的表达与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扎实锻炼,真正理解了“学以致用”的深刻内涵,增强了继续投身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四海同音・筑梦同心。此次推普实践不仅展现了能源学子们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的责任担当,更在乡村沃土中播下了沟通与希望的种子。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以普通话为载体,助力个人成长、赋能乡村振兴,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个人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的“同心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能源动能!